仲夏时节,万物竞秀;长江之滨,宜宾大学城的“朋友圈”再次扩容。
6月15日,西南大学宜宾研究院举行开园仪式。这是川渝地区教育领域合作示范项目,也是宜宾市与西南大学开展战略合作的核心内容。
西南大学宜宾研究院 王宇 摄
开园当天,西南大学宜宾研究院以崭新的面貌和优美的环境迎接首批师生的到来。
8个月,从2022年3月开工建设到2022年11月正式竣工,从项目奠基时的一片荒地到如今楼宇林立的青青校园,这一“宜宾速度”彰显了宜宾市对教育、科技、人才的无限追求,同样极度彰显了西南大学对推动宜宾发展的深厚情怀。
长江首城加速“融圈”
西南大学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师资力量雄厚、学科体系完备、科研成果丰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西南大学与宜宾交流合作频繁,双方在教育、农业、科技和文化旅游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广泛深入的合作。
在西南大学宜宾研究院开园仪式上,西南大学党委书记李旭锋表示,西南大学将以宜宾研究院建设为载体,在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及乡村全面振兴等领域深化与宜宾合作,切实推动市校战略合作务实创新。
西南大学宜宾研究院开园仪式举行 何川 摄
“我们来到宜宾,身上肩负着三大工作任务。”西南大学宜宾研究院直属党支部书记、院长陈金凤表示,紧扣市校合作方向,一方面要聚焦专项研究生的培养;其次是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服务宜宾的经济发展,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最后是聚焦宜宾的乡村全面振兴和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等领域。“我们也期待通过这些项目合作,产出更多创新型成果,并且在宜宾落地开花结果。”
作为西南大学的优秀校友,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伍小兵认为,西南大学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首所重庆来宜合作办学的高校,必将能在服务宜宾高质量发展和西南大学“双一流”建设中,成为人才培养的“新高地”、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成果转移转化的“蓄水池”,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跨区域校地合作的典范,在“双向奔赴”中共同书写校地合作的双赢篇章。
从全省落后到全省前列
西南大学宜宾研究院正式开园只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教育协同发展的一个缩影。回望宜宾“双城”建设发展路径,许多重要节点变化仍然历历在目。
2016年以前,宜宾市只有1所本科院校和1所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2.5万人,高端科技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存量不足,对产业发展支撑乏力,每万人拥有大学生45.8人,处于全省落后水平。特别是大量的新兴产业入驻后,企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科技人才问题已成为产业转型发展的最大瓶颈。
宜宾大学城 资料图
为破解宜宾科教发展短板,着眼未来长远发展,市委、市政府响亮地提出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建设大学城和科技创新城。按照“城市围绕大学建,产业依托教育兴”的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理念,在三江新区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规划36平方公里的大学城和科技创新城。
为全力推进“双城”建设,宜宾创新实施 “三个一”建设模式:“双城”36平方公里土地中,三分之一用于大学教学科研,三分之一用于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三分之一用于区域商业配套及少量优质住宅开发,用城市开发的盈利,平衡大学和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实现“双城”持续健康发展。
从2017年2月开始,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仅用6个多月便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当年中国白酒学院在四川轻化工大学成立;西华大学宜宾校区(一期)从动工到开学用时9个月,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宜宾分院从动工到建成用时10个月,四川大学宜宾园区从动工到建成用时5个月。
“双城”崛起令人赞叹,“宜宾速度”让人钦佩。
短短几年,蓝图变为了现实,宜宾也获批成为全国首批、西南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和全省唯一的“学教研产城”一体化试验区。
蓝天白云下的电子科技大学研究院大楼 资料图
截至目前,在宜办学高校从2所增至12所,在校大学生从2.5万人增至9万人。13所产业技术研究院和2个院士工作站互为支撑,融合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6年48家增至300余家,科技创新能力从全省第六升至全省第三;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以上,常住人口增至461.8万人,连续6年实现人口净流入,扭转了至2016年人口连续10年净流出的趋势。
不仅如此,宜宾还建立市领导联系服务高校机制,创新设立全国唯一的市委人才大学城工作局,把高等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每年安排6亿元院校发展资金,支持在宜高校加强学科专业、科研平台、师资队伍及创新团队等内涵建设,以校城共生为牵引,打造高教资源“新高地”,以产教融合为路径,构筑产业人才“蓄水池”。
产教融合双向赋能
就在西南大学宜宾研究院开园前一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教育协同发展联席会议第五次会议在宜宾举行。会上,西南大学与川茶集团、宜宾市人民政府与宜宾学院、成都工业学院与宜宾英发德耀科技有限公司、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围绕校企、校地、校校合作签约。
宜宾市数字科技产教融合基地投运 罗友莉 摄
产教融合为产业聚才、舞台育才、生态留才带来了新契机。紧扣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和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宜宾先后打造了动力电池、晶硅光伏、智能终端、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等产业园区,同时,引进华为、吉利、宁德时代等200多家企业,为产教融合提供优质企业主体,探索“产教城”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同时,宜宾全力建构“基金群服务体系、产融服务体系、供应链服务体系、公共研发服务体系、人力资源服务体系”等五大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人才基金的杠杆作用,遴选入库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28个,投资2.6亿元。推动校企共建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0个,通过校企协同,双向赋能,实现教育、产业、城市融合共生。
“2022年我和我的团队先后到屏山县调研了8家纺织企业,并与企业签订了3项技术研发项目,联合企业攻克了技术难题5项,申请了专利3件,研发新产品5项。”西南大学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教授张同华自豪地说,屏山纺织产业兴旺,有广阔的舞台和机会。为此,他还在宜宾成功申请了“宜宾市领军人才专家工作站”的建设。
宜宾临港经开区产业园 资料图
据介绍,按照“企业出题、院所答题、政府阅卷、协同破题”的科研攻关模式,宜宾先后推动校(院)企(地)签订技术服务合同700余项,建成了四川省动力电池创新联合体、四川省新能源汽车先进动力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及人才培养平台246个,带动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年均增速超100%,高新技术企业营收排名跃居全省第3位,入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和首批省级创新型城市。
城市围绕大学建,产业依托教育兴。从“一黑一白”到“一蓝一绿”,宜宾正在全力以赴打造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全球一流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国家级晶硅光伏产业集群、全国同类城市领先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依托优质人才资源,持续擦亮“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金字招牌。
来源:宜宾日报 宜宾广播电视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