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重塑经济地理的区域实践中,产城人融合通过“产”“城”“人”等多个系统的协调和联动,实现产业健康、城镇优美和人居幸福。研究发现,长三角产城人融合发展主要有两种路径:一是通过跨区域产业协作,从“以产促城”到“以城留人”;二是基于以人为本理念,实现“以城聚人”和“以人兴产”。长三角产城人融合在乡镇企业改制、产业园区打造、特色小镇建设等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长三角在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和形成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方面,为其他地区和城市产城人融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实践中,城镇化道路和产城人融合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色,存在上下互动和内外联动两种发展路径。 其中,内外联动的代表性模式主要有三种,其一是珠三角地区“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厂—工业化—城镇化”的外资推进模式,其二是云南德宏“沿边开放—边贸发展—城镇化”的边贸拉动模式,其三是浙江温州“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镇化”的国际营销模式。 上下互动的模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苏南地区“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以工兴镇模式,其二是东北地区“森林矿产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工业化—城镇化”的国家支撑模式。 长三角产城人融合模式,带有上下互动和内外联动的双重特征:苏南作为乡镇企业改制的模式探索者,为中国城镇化发展和产城人融合提供了上下联动的成功典范;浙江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发源地,为实现产城人融合提供了内外联动的生动案例。 作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 长三角为产城人融合升级版 提供了中国样本 一、乡镇企业兴起:中国城镇化初步探索 中国的乡镇企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苏锡常一带的农村地区,曾经历了困难中诞生、非议中成长、光明中腾飞,历程虽然并非一帆风顺,但其历史功绩有目共睹。乡镇企业作为当时苏南地区农民治穷致富思想的重要表现,通过带动农村工业化发展,成为活跃苏南地区市场经济的“闸门”,造就了“苏南速度”。更重要的是,乡镇企业模式迅速扩展至江苏省甚至全国,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和异地转移,为提升中国城镇化水平创造了基础条件。 然而,在当时“摸着石头过河”的形势下,依靠乡镇企业推动城镇化的弊病也逐渐暴露。以发展乡镇企业而形成的专业镇、产业镇,过于偏重解决农村生产问题和满足部分农民就业需求,而严重忽视了从事经营活动者的生活需求。由于专业镇、产业镇没有适时配套消费、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所造成的有产无城环境难以稳定所入驻的人口。在缺乏人力资本吸引力的条件下,有产无城的专业镇、产业镇要么面临凋敝没落,要么积极探索转型升级。 二、开发区的建设:产城融合的有效形式 乡镇企业模式由于缺乏配套发展的空间载体保障,有产无城问题突出,而开发区则为产业与城镇的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一是开发区需要依托现有建制城镇进行选址定位,城镇则依据开发区生产需求来完善基础设施;二是开发区通过主动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并积极开展科技创新项目,以全球价值链高端嵌入助力城镇可持续发展;三是大多开发区会配置较为完善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营造功能更为齐全的生产生活环境。开发区作为中国实施对外开放的产物,长三角区域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通过开发区建设推动了“产”与“城”的有效互动。 长三角虽然作为开发区建设的领先区域,但缺乏经验指导,容易出现产业用地粗放低效问题,其原因主要归结于开发区初创期因强烈的招商引资需求,而设置过低的入驻门槛。同时,在早期规划前瞻性不足的情况下,随着开发区产业日趋多元化,在进入存量发展阶段后,容易出现不同类型产业、不同层级企业交叉混杂布局的现象。另外,长三角区域的大量开发区在建设过程中,过度突出生产制造功能,缺乏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且过度工业化集中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由于忽视人本导向,开发区往往成为一些看重生活成本的外来人口的临时选择,难以使“人”真正融入其中。 三、特色小镇创办:产城人融合实践雏形 相比于过度强调功能导向的开发区来说,特色小镇模式则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一大亮点,其创建与发展是围绕“坚持特色产业,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思路展开,在规划制定与建设管理的过程中更加凸显产城人融合发展理念。主要体现在:一是特色小镇的新兴产业或传统特色产业对相应高端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更高、更敏感,产业项目引进与城镇建设的同步性,体现出特色小镇“产城融合”的规划理念;二是特色小镇的发展大多依托以知识密集型为主的新兴服务业,或是以文化密集型为主的传统特色产业,现代创新知识的汇聚或传统文化传承人才的扎根,体现出特色小镇“产人融合”的发展理念;三是特色小镇大多希望公众参与来实现并维持自身特色,通过基层自治给予市场主体充分自由,体现出特色小镇“城人融合”的治理理念。 中国的特色小镇可谓兴起于浙江、壮大于长三角,自2016年7月我国住建部、发改委和财政部三部委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之后,长三角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如火如荼,在2016年10月公布的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以及2017年7月公布的第二批276个特色小镇名单中,长三角地区分别占有23个和46个。长三角区域的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产城人融合的发展思路,比如作为宜兴市人口大镇和工业重镇的丁蜀镇,其中建设有外向型农业示范园、中国陶都陶瓷城等产业发展基地,并不断有序推进旧城改造,为产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创建更好的环境;又如昆山市陆家镇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先导区,电子、轻工、机械和化工四大支柱产业推动当地工业快速崛起,同时,陆家镇不断坚持旧镇设施改造、兴办教育事业、改进医疗卫生条件、重视文化体育事业,曾获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四、区域一体化发展:产城人融合再升级 特色小镇为产城人融合提供了现实雏形,而随着区域发展形态的转变,区域一体化与产城人融合之间逐渐形成了共生效应。一方面,区域一体化是助推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理由在于:区域一体化有利于用工需求整合,促进劳动力技能与产业的高效匹配;有利于比较优势发挥,从而使产业链、创新链在空间上实现互补协同;还有利于优质资源共享,从而兼顾人民福利的效率与公平。另一方面,产城人融合是区域高质量一体化的重要内容。理由在于:实现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需要同时考量高质量发展与区域一体化两个重要维度,这意味着不同区域的要素应以实现整体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目标来进行互动。而产城人融合的目的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表现为“产”转型升级、“城”功能完善和“人”效用提升三者之间的协同性和循环性,由此说明产城人融合属于区域高质量一体化的必然形态。 长三角区域具有良好的产城人融合发展基础,不仅体现在部分城镇的先试先行,在产城人融合发展探索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深刻反思,且在区域一体化战略支持下,通过功能互补、以强带弱、开放包容、资源共享等思路或手段,能够进一步促进资源要素从优配置,推进“产”“城”“人”三个系统高效互动,实现更广义、更深层的产城人融合。基于以上分析,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进程中,长三角产城人融合发展可从两大路径展开:一是通过跨区域产业合作,形成“以产促城”到“以城留人”的传统产城人融合发展路径;二是基于人本导向发展理念,实现“以城聚人”到“以人兴产”的新型产城人融合发展路径。
当前 在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下 构建实施产、城、人融合的城市 更新行动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敬请关注 《产城人营城之道⑦ |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产城人融合”发展路径》
来源: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四川日报、四川新闻网、宜宾日报、宜宾新闻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