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宜宾   大美宜宾   民族交融地 魅力民族乡丨屏山县清平彝族乡:民族团结凝心铸魂 铺展彝乡振兴锦绣图
返回列表
查看: 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族交融地 魅力民族乡丨屏山县清平彝族乡:民族团结凝心铸魂 铺展彝乡振兴锦绣图

[复制链接]

6979

主题

6962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954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04-24 17:08: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来自江苏
清平彝族乡,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宜宾西部,距屏山县城92千米,与云南绥江隔江相望,北与新市镇唇齿相连,西与夏溪乡、屏边彝族乡遥相呼应,西南与凉山雷波咫尺之遥,是进出大小凉山的必经之地,是名副其实的“宜宾西大门”和“小凉山东大门”。全乡辖区面积85.95平方公里,辖6村1社区、39个村民小组(其中少数民族组11个),户籍人口2475户共910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群众2700余人,占比30%。

作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清平彝族乡现有彝族口弦、彝绣等5项县级非遗,民族特色的建筑、服饰、饮食文化保存完整,每年定期举办彝族火把节、彝族新年等民俗文化活动,在建宜攀高速两个出口(预计2025年底通车),通车后将实现1小时宜宾经济圈通达,民族特色文化开发潜力巨大。近年来,清平彝族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与镇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文化为魂、产业筑基、民生为本”的特色发展道路,实现了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



高峡平湖,清平彝族乡场镇全貌

党建引领聚民心,民族团结结出"石榴籽"硕果

清平彝族乡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为契机,创新实施“党建+民族团结”网格化治理机制,形成基层治理与民族融合双向赋能的实践路径。依托本土“红色调解”资源,整合彝族德古、党员干部、乡贤等力量,率先打造规范化“德古说理”工作室,将民族政策宣讲与矛盾调解深度结合。2022年至今,该工作室累计化解较大矛盾纠纷60余件,涉及金额450余万元,调解成功率稳定在98%,成为促进民族和谐的特色治理品牌。同时聚焦民生服务创新,针对“彝人部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治理难题,整合多方资源打造“阿妈的厨房”志愿服务品牌。通过设置政策咨询、交通专线、带货快运等便民服务模块,累计办理赶集带货、乘车等事项370余人次,提供贷款咨询、就业指导等服务50余次。深化“供需配对”机制,开展技能培训8期覆盖300余人次,联动企业举办招聘活动3场,开发就业岗位34个,发放稳岗补贴5万余元。依托民族节庆举办文化活动20余场,推动彝汉群众在就业帮扶、文化共融中实现深度互嵌,探索出搬迁安置社区治理的鲜活样板。



“阿妈的厨房”开展志愿活动

文化赋能兴产业,古老彝韵绽放时代光彩

清平彝族乡党委、政府以彝族文化为内核,实施“文化IP+”发展战略,推动传统文化保护、开发与传承有机融合。深度挖掘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特色资源,依托本土技艺开发服饰、刺绣、配饰等具有彝族特色的商品3个,完成《清平彝族乡志》《屏山彝韵》等文献编撰,逐步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创产品的转化升级。为增强文化活力,以节庆展演与主题活动为抓手,组建彝族文艺演出队伍,常态化举办火把节、彝族新年等传统节庆,创新开展和美乡村文化周、主题摄影展等活动,多渠道展示民族文化魅力。通过沉浸式文化体验,群众参与度持续提升,彝族文化特色得到全方位彰显。同步深化文化传承长效机制,实施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五个一”工程。将彝族传统文化纳入校园教育体系,强化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以“小手拉大手”为纽带,推动家庭与社会共同参与彝族文化实践活动,构建“校园教育+社会实践”的传承网络,厚植民族文化保护的社会根基。



清平彝族乡开展火把节活动

生态经济绿生金,产业融合激活振兴动能

清平彝族乡充分发挥“绿水青山”与“民族文化”叠加优势,以构建“‘一荤四素’+生态养殖+文旅发展”立体产业体系为核心,统筹推进特色农业与集体经济协同发展。围绕“一荤四素”产业规划,重点培育生猪养殖、高山有机茶叶、金江水果、砂仁及竹笋五大特色板块,实现年出栏生猪2万头,茶园、水果、砂仁三大核心作物种植面积均超万亩,竹笋规范化种植达5000亩,逐步形成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格局。在提升产业承载能力方面,同步推进基础设施与加工配套建设。新建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砂仁加工厂房及仓储设施,完善5公里特色水果产业示范路网,配套建设灌溉蓄水池15口、输水管道10公里,进一步夯实产业链延伸基础。依托产业布局与硬件升级,集体经济实现多元突破。通过盘活闲置资产、搭建产销平台、深化订单合作等举措,民族村腊肉加工厂顺利投产。2024年全乡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400万元,经营收益超35万元,形成产业提质与集体增收的良性互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清平彝族乡彝族特色寨门

项目引擎强根基,基建升级托起发展脊梁

清平彝族乡坚持基础设施提档与产业项目落地双轨并行,以重点项目为牵引推动全域发展升级。聚焦G353国道沿线文旅融合定位,系统实施彝族特色景观带建设工程,建成标志性彝族寨门1座,生态水果长廊10座,同步完成86户集镇民居风貌改造,实现道路亮化、立面彩化、景观特色化,形成"车行画中、景随路延"的生态文化廊道。同步推进民族团结示范项目与功能配套优化。新建1365平方米民族团结文化广场,配套生态停车场、旅游公厕及文化标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公共空间建设。围绕彝族风情小镇总体规划,统筹实施集镇污水管网改造、道路黑化等基础工程,推动五粮液火把广场文旅融合项目、农特产品交易中心等关键项目落地开工,投入民宗专项项目资金共计700余万元,整合其余资金1000余万元,实现集镇风貌提升与产业功能扩容双向发力。



清平彝族乡亮化工程

如今的清平彝族乡,蜿蜒的G353国道如一条缀满彝纹的彩带,串联起文化广场的欢歌笑语、生态茶园的青翠绵延。“德古说理”工作室里的彝汉双语对话与直播间订单的叮咚声交织成曲,砂仁加工厂的机械轰鸣与腊肉加工厂的烟火气息相映成趣。当宜攀高速的“双出口”即将贯通,这座宜凉交界的明珠,正以民族团结为底色、以文化传承为笔墨、以产业融合为骨架,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挥毫泼墨——彝家新寨的灯火照亮共同富裕之路,火把节的烈焰点燃发展激情,石榴籽般紧抱的各族儿女,正携手谱写“山水彝乡美、产业筋骨壮、民心纽带牢”的壮丽新篇。

来源:宜宾市委统战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收藏:135 | 帖子:6555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831-8888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