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宜宾   大美宜宾   产城人营城之道⑧ | 从“产城融合”到“产城人融合”
返回列表
查看: 5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产城人营城之道⑧ | 从“产城融合”到“产城人融合”

[复制链接]

6161

主题

6144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462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04-29 10:47: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摘要:在重塑经济地理的区域实践中,产城人融合通过“产”“城”“人”等多个系统的协调和联动,实现产业健康、城镇优美和人居幸福。研究发现,长三角产城人融合发展主要有两种路径:一是通过跨区域产业协作,从“以产促城”到“以城留人”;二是基于以人为本理念,实现“以城聚人”和“以人兴产”。长三角产城人融合在乡镇企业改制、产业园区打造、特色小镇建设等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长三角在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和形成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方面,为其他地区和城市产城人融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宜宾城区。(资料图)
城市更新(urban regeneration)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与其相关的概念包括城市重建(urban renewal)、邻里复兴(neighborhood revitalization)、城市振兴(urban revitalization)等。
西方国家城市更新的历程先后分为20世纪60年代初期大规模的推倒重建阶段、20世纪60-70年代公共住房和邻里复兴建设阶段、20世纪70-80年代地产开发主导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综合复兴等阶段。
我国对于城市更新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城市更新是基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之下以及城市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为解决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所产生。

有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城市更新是在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的过程中,城市为工业提供了空间落实,城市化则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在产业和商业的发展升级过程中,城市原有的功能难以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从而通过城市更新的模式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更新逐步由物质层面转向精神层面,开始向多元化、精细化发展。“十四五”时期,城市、人口、产业都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推动“产城人”融合是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产城融合”是“产城人融合”的初级模式。对于“产城融合”的概念,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研究。

周海波将“产”定义为产业集聚区,通常指代制造业集聚区;将“城”定义为城市其他功能区,通常为服务业集聚区;因而将产生融合定义为制造业集聚区与服务业集聚区的融合。林华提出产生融合的实质是居住与就业的融合,是以研究产业结构与城市发展的结构关系为核心。
李文彬和陈浩认为,产城融合的内涵是以人本主义为导向,产业和城市在功能和空间上相融合,在居住和就业结构上相匹配。谢呈阳等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提出产城融合应在“以人为本”的视角下,“产”、“城”、“人”三者的融合。
上述学者从不同的研究方向出发,对产城融合做出了不同的定义,共性是呈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特征。“产城人融合”是“产城融合”的内涵延伸。正如学者周维思等所说,产城人是在产城的思路上,将“功能主义”思想转向“人本主义”思想。
在此基础上,何笑梅、洪亮平等指出,产城人的本质是以人为核心,围绕人的需求,以产业和城市空间发展为载体,实现产城人的融合发展。奚昕等则基于“产城人”视角,对我国安徽省16个地市的城镇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论发现不同区域由于城镇化水平和路径的差异,“产城人”表现为不均衡发展。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产”“城”“人”三者的融合发展对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因而,在城市更新视角下,产城人融合是在“人本主义”的思想上,以城市空间为载体,推动产业和经济的发展,驱动城市更新的发展。
从城市的角度出发
城市作为产城人融合的重要载体
其政治、社会、经济、
文化、生态等功能因素
决定了城市的发展
同时制约城市产业发展与人口集聚
敬请关注
《产城人营城之道⑨ | “产城人融合”的特征与问题》
来源: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四川日报、四川新闻网、宜宾日报、宜宾新闻网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收藏:133 | 帖子:5474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831-8888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