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县罗场镇南华街,一座陈旧简陋的房屋每天都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去瞻仰和参观学习。
阳翰笙故居
这座房屋,是阳翰笙故居,据历史资料记载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呈三合头院落形成,坐北朝南,总体由主体房、院坝、后花园组成,总占地面积1163平方米。
首届《中国作家》阳翰笙剧本奖现场
而就在半年前的2020年11月14日,首届《中国作家》阳翰笙剧本奖颁奖典礼在北京饭店盛大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中国作家》杂志社主编程绍武和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等一大批文学大咖出席。
阳翰笙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为什么那座旧居和那个奖项要以他命名呢?
据宜宾党史资料显示,阳翰笙生于1902年11月2日,出身于高县罗场一个经营丝茶生意的小商人家庭,其原姓欧阳,名本义,字继修。阳翰笙是他的笔名。
阳翰笙于1915年就读高县城关第一高等小学堂,1918年跳级考入叙府中学(今宜一中),每学期成绩均名列前茅。1920年秋,他和李硕勋转学到成都省立第一中学学习。
1922年,他和李硕勋等在学校组织成立进步团体,领导学潮,受到反动当局通缉。同年,阳翰笙去泸州川南师范学校拜访了早期共产党员恽代英。他们畅谈了七天七夜。后来他不止一次说:“恽代英是照耀我走上革命征途的第一盏明灯。”
1923年,他先后在北京、上海读书,对革命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次年10月,他考入上海大学社会系,同年冬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其后,他任上海大学党支部书记,上海闸北区委书记,参加筹备全国学联和工商学联合会的工作,参与组织了五卅运动罢工、罢市、罢课斗争。
1926年初,受党组织委派,阳翰笙到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秘书、入伍生部政治部秘书和党总支书记,兼任政治教官,讲授国际时事课程,次年参加南昌起义,在叶挺指挥的第十一军二十四师任党代表,后任起义军总政治部秘书长。
1928年,应郭沫若之邀,周恩来批准,阳翰笙到上海创造社做组织工作,兼办《流沙》周刊、《日出》旬刊。在此期间,他先后创作《马林英》《趸船上的一夜》《马桶间》等15篇小说,创作出《女囚》《两个女性》《义勇军》《中学生日记》及《地泉》三部曲等8部中长篇小说,开始了革命文艺生涯。
1933年春,他写成电影文学剧本处女作《铁板红泪录》,是第一批左翼电影作品之一。
1935年2月,上海党组织遭破坏,阳翰笙和田汉等同时被国民党政府逮捕。10月,虽由柳亚子、蔡元培等大力营救得以保释出狱,但行动不得自由。
在软禁期间,他使用纯继、小静、一德等笔名,先后发表了五六十篇杂文抨击国民党当局对日不抵抗政策和投降卖国路线,写了电影《新娘子军》《生死同心》《夜奔》,话剧《前夜》及一批有关戏剧电影的理论著述。
七七事变后,在各界的声援下,阳翰笙被国民党政府释放,从南京来到武汉。受中共党组织委派,先后筹组了全国剧协、影协、文协抗敌协会并任理事,又协助郭沫若组建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及文化工作委员会,先后任三厅主任秘书和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成为中共在国统区文化界统一战线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在此期间,他以“八一三”淞沪抗战为题材,编写电影剧本《八百壮士》。1939年,又把自己创作的剧本《塞上风云》改编为电影剧本并搬上银幕,成为全国第一部表现民族团结抗日的影片。
他还把宜宾袍哥反清革命搬上舞台,创作了川剧《草莽英雄》。抗日战争期间,他总共写了七个大型话剧和一个电影剧本,其中以历史剧《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草莽英雄》最为著名。1946年6月,他回到上海,经过多方努力成立了由中共领导的华联影艺社(后改为昆仑影片公司),拍摄了《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等优秀影片。
1948年,他和沈涛合作编写电影剧本《万家灯火》,将张乐平连环画《三毛》改编为电影剧本《三毛流浪记》。
1949年,阳翰笙到北京,同年7月参与筹备并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被选为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委员,任全国电影协会主席。年底,被任命为国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共党组书记,并任中央统战部文化处处长。
阳翰笙著述丰厚,有700多万字的作品传世。1983年5月,已届八十高龄的阳翰笙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故乡,写下《探望故园》《重回宜宾》等诗篇。阳翰笙于1993年6月7日在北京辞世,终年91岁。 (本文史料内容由中共宜宾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来源:宜宾日报融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