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古八景之五“大小漏天”
在宜宾古八景中,最为神秘的八景之一为“大小漏天”,一是离城区较远,二是必须要等特殊的天气,三是古代的气候与自然环境和现代气侯和自然环境变化,要形成“大小漏天”的自然景观,在条件也十分苛刻。
随着时代变迁,研究和记录宜宾这些景观历史与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代意义和未来价值,在时间洪流中,期待“大小漏天”……
一、宜宾关于“大小漏天”的历史文献
宜宾“大小漏天”最早被观察并被文献记录,是宋代乐史撰,《太平寰宇记》二百卷,今存一百九十三卷。
乐史(公元930~1007)字子正,北宋宜黄人,地理学家、文学家、方志学家。官至水部员外郎。为南唐后主李煜时进士,卒后,被追赠为兵部侍郎。
乐史学识渊博,毕生勤奋著述,著作宏富,宋真宗尽取所著书藏于秘府。太平兴国期间(公元976~983),他广收山经地志,精密考究原委,撰成巨著《太平寰宇记》二百卷。阅览此书可以收到“不下堂而知五土,不出户而观万邦”的效果。该书详细记述了全国各府、州、县的建置沿革、地名取义、治城迁徙、山川形势、经济物产、人口增减、风俗文化、姓氏、人物、艺文、古迹和传说,对后人研究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文化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寰宇記云,開邊縣在州西南六十里亦,僰道地,隋開皇六年於此置縣,以開拓邊疆,為在馬湖朱提兩江口,又大黎山小黎山在此縣界,四時霖霧不絕,俗以為大漏天小漏天,其諸山自嘉州以來,每峰相接,高低隱伏,奔走三峡,石狀難名。本志卽今之開邊郷也。
拙释:《寰宇记》记载:开边县在戎州(宜宾)西南六十里,属僰道管辖,隋朝开皇六年(587年)于此地设县,以利于开拓边疆,此地在马湖朱提二江口,又邻大黎山小黎山,以此为开边县界。此地一年四季雨雾不绝。俗人呼为“大漏天”、“小漏天”,其附近的大山从嘉州(今乐山)延续而来,山峰相接,高低隐伏,奔走三峡。其石状观奇妙,因而不好为它们取名。本志上记载,此地为明代的开远乡。
注:开边县,唐开皇六年(586年)置开边县,治野容川(今四川盐津县滩头乡)。属犍为郡。贞观四年(630年)属南通州。八年属贤州,旋属戎州都督府。上元元年(760年)废。永泰二年(766年)复置开边县隶戎州,移治于马湖江、朱提江口(今宜宾县安边镇)。唐末废。
据清嘉庆版《宜宾县志》<山川志>对大小梁山的注解:“按《元和志》,大梁山在开边县南60里,小梁山在开边县南47里。邑人樊星炜作《梁山寺募疏》曾辩之,大梁即统山,小梁即青山也。”
据清嘉庆版《宜宾县志》记载:“大梁山在郡西60里,小梁山郡西50里。四时霪霖不绝,俗呼为大漏天,小漏天”。按《杨升庵集》:“蜀地西南多雨,名为漏天。”前志以“梁山雾雨”列为八景之一,嫌其名不雅,改为“大小漏天”。
清嘉庆版《宜宾县志》中<宜宾县图>和现行宜宾地图,青、统二山所处位置与樊星炜所述相符。
由此可见,宜宾古八景之“大小漏天”就在鸭池与高场之间的青、统二山,在青山之中,四时霪霖不绝,行雨又行云的景色胜似美妙。不过也正是因为她的神秘,位置难寻,此景可遇而不可求之。
二,宜宾车申田关于“大小漏天”的诗
清代车宜宾道光时期知县申田有大小漏天诗云:
大小山层叠, 天光郁不分。
高低涵润泽,俯仰总氤氲。
牧笠烟韬影,耕辕雾漾纹。
峨嵋双照处,行雨又行云。
“嘉庆本”补载《宜宾八景》诗最后有这样一段话:“道光二十三年岁在癸卯仲冬月。赐进士出身,知宜宾县事。山左车申田未定稿。”
我有朋天有一天在闲聊时说,这个“大小漏天”原本的意思是说:雨季的时候下雨量特别大,而且还是持续下雨时间比较长、雨量大,天仿佛都漏了,大雨倾盆而下。大漏天:雨量大,持续时间长;小漏天:雨量小,持续时间也长,然后形成水、气、光、雾混合动荡的状态。
因历史地理及气侯变化等诸多原因,在宜宾古八景中,“大小漏天”成为最为神秘的八景之一,可能己消失于自然之中,但今仍可从古人的诗文中品鉴其状观景象。
来自: Android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