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绵阳“更新”之美
绵阳市,是中国唯一科技城、全省第二大经济体和成渝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全市辖5县3区1市,幅员面积2.0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86.82万,城镇化率53.6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2%。2021年,全市GDP为3350.3亿元、居全省第2位,增长8.7%、居全省第2位。
近年来,绵阳市紧紧围绕打造西部宜居城市、建设“双300”I型大城市目标,实施“建设新区、完善组团、提升旧城”三大举措,不断提升城市宜居宜业宜游水平。
在规划布局上,绵阳市中心城区依托四山环抱、三江汇流的自然山水格局,规划形成山水间隔、指状生长的多组团空间布局结构,将中心城区分为中心区、园艺、高新区、塘汛、游仙、科学城、松垭、青义、小枧、循环经济园、磨家共11个组团。沿中心区向西北至园艺、向西至安昌河上游、向南至塘汛的发展轴线,是城市主要发展轴线;沿中心区向北至高水、东北至游仙的发展轴线,是城市次要发展轴线。
在公园建设上,绵阳市建成了总面积达921公顷,以三江湖秀丽的湿地生态自然景观、底蕴深厚的西蜀历史人文景观为特色,以保护河流—洲岛—库塘复合湿地生态系统为核心,集湿地保护、文化展示、科研与休闲为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在城市更新上,绵阳市制定了《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高标准建成文创园区3个、特色街区5条,是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位于绵阳涪城区的跃进路1958历史文化街区,借鉴“北京798”老厂区与新生的艺术、商业相结合的模式,以“三线建设”为元素打造的集餐饮、居住、非遗为一体的集市,是市民见证绵阳工业发展与城市变迁的重要载体之一。
坐落于市中心的126文化创意园,前身是以综合性应用磁学研究所为主体的、具有50多年历史的军工文化园区。近年来,经过不断改造,将传统工业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建成了一座藏在闹市里的“三线建设博物馆”,该馆已成为绵阳又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深受年轻人喜爱。
品南充“通达”之美
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嘉陵江中游,辖3区1市5县,幅员面积1.25万平方公里,人口714万,是我省第二人口大市。2021年,全市GDP为2601.98亿元,比上年增长7.8%。南充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清洁能源示范城市、“中国绸都”。近年来,南充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发展势头强劲。
在规划布局上,南充市遵循“以江为轴、南延北拓、跨江东进、拥江发展”的总体规划思路,构建“一带双核、山水六楔,双城同构、城乡田园”的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精心打造居者自豪、来者依恋、闻者向往的魅力城市。
在交通路网上,坚持“四向拓展、全域开放”,中心城区规划建设“二环十二射城市快速路网”“一环五横六纵”城市干道体系,加快形成以南充北站和高坪机场为主,南充站、嘉陵区长途客运站为辅的“两主两辅”交通枢纽体系。全面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多种交通方式紧密融合的现代城市交通体系。
在完善功能上,南充市围绕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示范样板,夯实基础、查补短板, 2021年实施重点城建项目299个、新改建城市干道72条。同时,市博物馆、“四馆一中心”、清晖阁等一批文化地标建设项目陆续竣工投用。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南充市临江新区的南充现代物流园,是目前全省唯一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运输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物流园区、国家示范物流园区,也是南充市规划的千亿物流产业集群和成渝北部多式联运国际港的核心区。该园区规划面积12.16平方公里,概算总投资500亿元,建设六大功能板块(进出口岸、公路集散、多式联运、城际配送、物流加工、生活配套)和九大物流产业生态圈(汽车、建材、农产品冷链、粮食、保税、医药、油气、装备、应急),配套学校、医院、会展、金融、商住等功能。
截至2021年,该物流园实现社会物流总额780亿元、物流交易额165亿元、税收3.12亿元,每年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在30%以上。
赏泸州“生态”之美
泸州市别称“酒城”,位于四川盆地东南,与宜宾市、自贡市相连,辖3区4县,幅员面积1.2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25.9万人。2021年,全市GDP为2406.1亿元,同比增长8.5%。泸州是四川培育壮大的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拥有长江中上游地区第二大集装箱码头、四川第三大航空港等。近年来,该市经济社会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
在规划布局上,泸州优先考虑城市生态基底保护,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开发边界,特别是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划定了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及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性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以“多规合一”的形式,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有利于“一张蓝图绘到底”。
在公园建设上,泸州以“两江四岸”为生态脉络,全面推进“全域公园体系+三级绿道+公园社区”建设和消费场景营造,打造“公园+阅读”“公园+体育”等复合共享的公园新场景。
目前,泸州已建成城市公园40余个,城市绿地面积达2300多公顷,基本形成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城市格局,人均公园面积14.1平方米,切实推进了“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
在海绵城市打造上,充分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态环境,通过增加城市透水地面面积、提升雨水储蓄调节功能,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吸收、渗透、储蓄、净化和利用雨水,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原有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打造“会呼吸”的城市。
几年间,海绵城市在泸州从无到有。截至目前,泸州市已建成海绵城市42.31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的24.38%。
在文旅发展上,泸州市大力加快文化强市、旅游强市建设,建立了占地面积约368亩,集陆地公园、水上世界、活动中心为一体的泸州酒城乐园,含游乐休闲、摄影基地、青少年科普、综合商场等多功能项目,每年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此外,依托自然资源和文化优势,不断推进旅游与名酒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叠加,形成独特的旅游品牌。
“十三五”期间,该市在建设“铁、水、公、空、邮”综合立体交通枢纽的道路上加速前行,累计完成投资超600亿元。高铁客运实现“零”的突破,货运铁路建成里程达265公里;公路总里程1.97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33公里,居川南第1位;云龙机场通航城市47个,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80万人次;泸州港每周开行13班内支线班轮、3条近洋航线、14条铁水联运班列。
“3市在城市规划布局、功能划分、运营建设等方面,有太多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地方。”宜宾市城乡规划编制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考察结束后将形成初步汇报方案,秉持“实心干事、科学作为”有序推进工作,为助力我市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与泸州组团建设培育省域经济副中心贡献一份力量。
新时代,需要新作为。在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道路上,宜宾铿锵前行!
记者手记
一座城市,承载着一方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展示着这座城市对外的良好形象。
在对标学习了绵阳、南充、泸州后,记者认为,我市在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上需要再优化、再调整,切实为我市提升公共服务功能、现代服务功能、消费服务功能、城市文旅功能等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如建成集生态保护、教育科普、亲子乐游为一体的规模化生态湿地公园;利用现存空间升级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创立青年集市,盘活“夜间经济”;建设现代物流园区、城市规划展览馆等。
只要我们朝着同一个方向奋进,在不久的将来,一座现代化、科技化、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宜宾,必将令世人刮目相看。
来源:宜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