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桃红柳绿,处处芬芳馥郁。炎夏7月,置身于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尽享清新与宁静。
▲鸟瞰安吉县城 殷兴华 摄
谁曾想,这座地处浙江省西北部的小县城,多年前曾因烟尘笼罩、污水横流遭人诟病,如今,摇身成为全国探索绿色低碳共富的“新样本”。
是怎样的机缘,让余村下定决心走生态发展新路?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余村调研,在座谈会上听了村里对未来发展有些困惑的汇报后,他赞赏关停矿山、水泥厂是高明之举,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提出,给余村人民吃下了定心丸、也指明了发展方向。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时隔十五年再次来到安吉余村考察。了解到该村多年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发生的巨大变化后,习近平总书记说,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
多年来,“余村模式”渐渐在全县铺开,安吉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入推进绿色发展,打造了绿色低碳“新样本”。
▲安吉余村万亩林下经济产业园 殷兴华 摄
沿寻一根竹子的“淘金之旅”
安吉产竹,素有“中国第一竹乡”之称。竹林面积达6.74万公顷,其中毛竹面积5.84万公顷,蓄积量达1.7亿株、年采伐量3000万株,曾以全国1.8%的竹产量创造了全国20%的产业产值。当地竹农的腰包自然也鼓了起来。
靠一根竹,富一方人,安吉做出了哪些新突破、新探索?
“砍下的竹叶都争着要,能换钱呢。”安吉县天荒坪镇五鹤村的竹农王师傅说,以前砍完竹子后,竹叶就堆砌在地里任其腐烂,现在好了,竹叶变成了可以卖钱的宝贝,大家砍竹的积极性更高了。
“竹叶按每公斤4元收购,一亩地能年产50公斤竹叶,竹农可增加200元收入,十亩地就是2000元。”一竹叶加工厂相关负责人说。
收回来的竹叶有啥用?据竹叶黄铜研究员陈旭介绍,每100克竹叶提取液中,可提出18.8克的竹叶黄铜。而竹叶黄铜富含人体所需营养素,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消炎、利尿、降压、保护心脑血管等功效,可广泛用于功能饮料、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市场潜力巨大。
目前,安吉县有竹产品配套企业1600余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7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1家,规模以上企业70家。
近年来,受疫情影响和毛竹价格不断下降,该县毛竹林出现部分“抛荒”现象。
为践行绿色低碳发展,聚焦竹产业二次振兴,安吉创新推进竹林碳汇改革,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绿色金融新“碳”索。
“竹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是杉木的1.46倍、热带雨林的1.33倍,比同面积树林多释放出35%的氧气。”据安吉县林业局森林碳汇科科长诸炜荣介绍,2021年12月28日,安吉上线中国首个“两山”竹林碳汇收储交易中心,并列入首批省级林业增汇试点县。
这个交易中心是干嘛的?用百姓的话讲,就是收储竹林里的“空气”。
通过将农户的林权统一流转到村专合社,实行统一经营管理,经核证后形成碳汇产品包,再通过“两山银行”进行收储交易,增值产生净收益的70%反哺给合作社,实现林农增收。
而“两山银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机构,而是借鉴银行经营理念,打造的中介服务平台,把碎片化的资源资产通过集中收储,整合提升后推向市场,实现生态资源向资产、资本的高水平转化。
目前,已有4家企业按照59元/吨的均价成功交易56.28万元。其中,国家电网湖州供电公司购买的2000吨碳汇,成为首笔跨县交易。
“真没想到林子里的空气还能换钱,现在竹子又成了‘香饽饽’,我可得好好照料起来。”安吉县山川乡马家弄村竹农丁渭宝说。
今年,丁渭宝所在的马家弄村通过合作社流转了4500亩竹林,并通过交易拿到了180余万元的竹林碳汇收储交易金。丁渭宝的20亩竹林也全部流转给了合作社,每年能拿到4800元租金。
现阶段,安吉县与国家开发银行已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谋划形成“两山”转化—竹林碳汇共富项目。即放贷百亿元、贷款期为30年涉及竹林达70万亩,惠及农户达4.9万余户。
安吉县能在众多“碳”路先锋中脱颖而出,得益于县委、县政府超前谋划的思维、敢于创新的决心和大刀阔斧的执行力。
早在2010年,安吉就与国家林草局竹林碳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农林大学森林碳汇重点实验室等展开合作,建成全球首座毛竹林碳通量观测系统,形成《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得出试验林年均新增碳汇0.39吨/亩。据此,推出了竹林碳汇交易系统。
如今,该县实现了拿叶子换“票子”,把空气变“真金”的完美实践。
安吉县余村一隅 殷兴华 摄
揭开一片茶叶的“扬名秘诀”
除了丰富的竹资源,安吉还有飘香四溢的好茶。
“起步早”的安吉白茶,在全国乃至全球均占有一席之地,并形成了一套安吉独有的发展经营模式。
安吉白茶起源于1980年。当年,在该县天荒坪镇桂家山上,一株野生茶种被发掘,后经安吉县林科所科技人员无数次剪插介入无性繁殖,成功培育并命名为“白叶一号”的绿茶苗。此后,安吉白茶在全县域逐渐广而告之。
1997年,安吉正式向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申请了“原产地证明商标”,并致力于打造区域公用品牌。
在商标获准注册后,采用“母子商标”发展模式,即同时使用“安吉白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与企业自有商标。其中“母商标”作为品牌树立,“子商标”用于明确生产者职责,较好地解决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区域公共品牌建设的矛盾。
“所有使用‘安吉白茶’这一品牌的必须统一包装上市。”该县茶叶站有关负责人介绍,而茶农们自主采摘的茶叶则统一使用合作社商标。合作社对每个社员茶园进行分区编号管理,使市场上每盒安吉白茶都能追溯到单一生产者。
一直以来,安吉县委、县政府都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通过出台多项政策,建立茶叶市场交易平台,推进茶产业全域、全程数字化转型;每年县财政拨款近400万元用于奖励和扶持当地茶企。
安吉白茶香飘九州的“秘诀”,除政策加持外,在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上也是下足了功夫。
2014年,安吉县开展“安吉白茶全国行”推广活动。有关部门召集行业茶企,途经安徽省、山东省及周边20多个城市,累积发放近10000份茶叶,为安吉白茶在全国人民心中树立了良好形象。
顺应市场发展,近年来,安吉白茶将重心往电商转移,与多家知名电商平台签署合作,并在各地设立品牌旗舰店。在2016年举办的茶博会上,虽现场仅有1000余人,但线上同步参与的网友达16万。据统计,当天,安吉白茶网络曝光率达800多万次,茶博会公众号一天之内吸粉近2万人。
蹭着热度,安吉白茶把广告投到了公交、高铁、运营站,“刷”进了微信、“登”上了央视,还“唱”进了《中国好声音》……
“借助互联网,能把小地方做出大名气。”安吉县白茶办专职副主任方旭东说,“在互联网经济盛行的当下,品牌宣传需要找到‘引爆点’,学会借‘大势’,做好传播铺垫。政府搭建平台推广区域公共品牌,给茶企品牌营销提供了‘用武之地’。”
去年4月,“202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出炉,安吉白茶品牌价值为45亿元。在108个有效评估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中,居第8位。
为守护好“安吉白茶”这一品牌, 该县上线运行了全省首个地市级应用码——安吉白茶“浙农码”,买到手的每一包“安吉白茶”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证”,杜绝一切假冒伪劣,切实保障了产品品质。
截至2021年,安吉白茶种植面积达20.06万亩,年产量2400吨,产值超31亿元,拉动全产业链从业人员20余万人,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8600余元。
▲安吉调解中心工作人员正在为群众解决劳务纠纷 宜宾日报记者 陈倩 摄
解锁一方百姓的“幸福密码”
安吉在强产富民的同时,还美了村庄。
如安吉余村,先后关停矿山,出清低小散企业,对废弃矿坑、拆后空地全面复绿,发展全域旅游;流转农田和山林,实行统一管理经营,发展林下经济,打造绿色农产品,形成“余村农耕”区域公用品牌,实现绿色生态资源变现。
联合周边5个村共谋发展,创新推出“余村合伙人”,建立资产资源量化入股机制,引入社会资本、科技人才,形成“5G物联网+溪泉鱼”、文旅研学等生态绿色产业链,实现百姓在家门口挣薪金、拿租金、分股金。
实施绿色环境提升工程,建设五彩稻田、向阳花海等生态景观,植入碳汇馆、绿色研学基地等新兴业态;发展生态低碳的观光休闲农业,打造余村生态旅游大景区。2021年,该村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
多年来,余村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与此同时,安吉县还积极创新社会治理工作。
2019年中旬,安吉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这里设置了导引、接访、调解三个功能区,法院、检察院、信访局、公安局等多家单位在此集中办公、集约管理、集成服务,常年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90%以上。
“杜绝踢皮球,组队集成办公是这里的一大亮点。”该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王正平说,中心还有一个联合的团队,涉及疑难复杂的纠纷问题,大家一起坐下来商量怎么去解决,让前来信访的百姓只要进了这扇门,就可以一揽子调解处理,不用再跑其他地方了。
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法治建设,安吉一系列的“猛操作”,极大地提升了当地百姓的幸福指数。
来源:宜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