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锂宝新材料有限公司检测中心,检测人员正在检测产品质量 庄歌尔/图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宜宾近年来动力电池产业创新发展中的表现,“突破”无疑是最贴切的。
“突破”,是宜宾抢抓新能源产业发展“风口期”,紧扣动力电池产业,不断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产业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逐步显现。
“突破”,是宜宾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规划布局,呈现出以三江新区临港经开区为核心的“1+6”动力电池全产业链生态圈。
在宜宾锂宝新材料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范未峰看来,“突破”落脚点还在于“新”:是培育创新主体的“新”,也是持续集聚创新要素的“新”,更是优化创新环境的“新”。
“我们拥有引才引智基地和领军人才专家工作站,并建设有‘北京理工大学—宜宾锂宝联合创新实验室’等平台。”近日,范未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宜宾锂宝新材料有限公司研究院作为宜宾锂宝新材料有限公司的重要技术支撑,承担着绿色低碳化工艺创新、高性能锂电正极材料产品研发、为量产产线进行工程化验证等工作。近几年来,基地平台的建设是宜宾锂宝在实现技术创新突破方面的一手关键“好牌”。
范未峰表示,研究院通过引才引智基地和领军人才专家工作站,引进了国内外锂电行业的专家,为公司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支撑。而谈及研究院最大的特色,范未峰坦言是北京理工大学—宜宾锂宝联合创新实验室的建设。
“企业与高校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通过产教融合,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合作。”范未峰介绍,公司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吴锋为首席科学家,同时在高镍单晶和富锂锰两大尖端锂电材料开展深度合作。在此基础上,通过与中南大学、四川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成都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将企业的实际需求与高校研究生的研究课题相结合,使该联合创新实验室成为这些高校研究生的创新阵地,形成了以企业为创新主体,集聚人才培养、技术突破、市场导向、机制等创新要素,营造了动力电池产业技术强链的创新环境,使得学生、学校、企业达到多赢的局面。目前整个研究院有超过百人的科研团队。
正是如此,宜宾锂宝新材料有限公司也随着我市动力电池产业发展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产品年销售额从2019年的几千万元发展到2021年的近30亿元;相继获得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等称号。
宜宾锂宝的“新”突破,只是动力电池产业在宜呈现新发展、焕发新气象的缩影。
纵观宜宾动力电池产业创新发展,我市全面推进动力电池企业为主体的研发平台建设,着力培育一批高能级动力电池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同时,还引进院士(专家)工作站、产研院等助力产业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落户宜宾的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积极发挥院士引领作用,已组建了院士领衔的100余人规模的创新人才团队,在电池安全、快充快换、智慧能源等领域开展科研工作,并将科研成果在宜宾转化。目前,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已建成国际先进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安全实验室(1期),累计孵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企业7家,已在宜宾落地4家,另有在孵团队及项目10余项。
与此同时,为推进动力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市还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支持政策,“揭榜挂帅”等工作有序推进。
“我市已经启动在动力电池领域实施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工作,组建了专题工作组,对全市动力电池产业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深入相关企业开展专题调研。”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围绕全市动力电池产业发展上下游重要环节,结合企业技术需求的征集情况,拟通过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形式,引进国内外科研团队,开展联合攻关,打通技术堵点。该负责人也介绍,我市还优先开展动力电池企业梯度培育行动。
“按照储备一批、服务一批、申报一批、认定一批‘四个一批’的模式,建立动力电池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外,重点依托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认定系统,筛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达到一定比例的动力电池企业入库后备培育库。
截至2021年,入库备案四川蓝科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等动力电池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12家,培育宜宾时代新能源有限公司等动力电池领域高新技术企业6家,兑现落实动力电池类高企奖补100余万元。
“新”上求突破,“做”上求实效。围绕动力电池产业,全市上下不断激发创新潜能,汇聚创新动能,为宜宾打造成为“动力电池之都”加码提速。
来源:宜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