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茶叶加工、标准制定、品种选育方面合作,促进企业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尽快让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同时每年提供校外实训,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尽快运用到实践中去。”1月7日,市政协委员、四川峰顶寺茶业负责人李鑫说,企业和宜宾学院建立合作多年,通过合作实现双赢,助推企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峰顶寺茶业和高校的合作,是宜宾产教融合发展的一个实例。连日来,参加两会的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聚焦五年来宜宾高教事业发展巨变,感受产教融合发展迸发出的蓬勃生机。
人才“输血”宜宾经济发展
宜宾大学城一角。(市科教集团供图)
过去五年,宜宾坚持创新改革、扩大开放,发展动能实现跨越提升。科教创新能力不断夯实。高标准规划建设占地36平方公里的大学城,已建成18平方公里,新引进在宜办学高校10所,在校大学生超过8万人。大力推进科创城、“双创”园区建设,新引进欧阳明高、邓中翰等院士(专家)工作站7个、产研院12家,建成省级以上研发(孵化)平台120个。出台人才新政30条等政策,设立10亿元的两院院士和国家级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基金,新增高层次人才6686人。2021年认定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家,成功创建全国首批、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组建产教联盟3个、职教集团(联盟)8个,联合开展省级以上重大科研攻关及成果转化项目60项。宜宾高新区成为全国唯一入选科技部“百城百园”的省级高新区。
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市科教集团供图)
“教育事业突飞猛进,为科技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产业奠定基础。”市政协委员马霞说,随着大学城建设,很多青年学子在宜宾本地就可以就读高校,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现在的宜宾,不仅引进人才,还通过高教事业发展留住人才,形成了自身的“造血”功能。人才网络不断完善,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并吸引了外面的资本进驻。
产教融合发展。(资料图)
“宜宾引进了很多高校,特别是这些高校的教学和研究方向与企业生产创新形成了很好的匹配,相信未来宜宾的发展会上一个新台阶。”市政协委员李红宇说。
产教融合跑出“宜宾速度”
高新企业落户宜宾。(陈忆 摄)
“85天,建成智能终端产业园35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190天,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开学入驻;短短四年时间,共引进智能终端企业200多个,加快打造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市政协委员王剑说,这些都是实干苦干创造“宜宾速度”最好的体现。
三江新区产业集聚发展。(三江新区管委会供图)
“前年这里还是工地,现在已经形成一排排整齐的厂房,这就是高教事业发展的成果之一。”市人大代表李华桥表示,大学城建设“无中生有”,形成了人才支撑,和产业发展相辅相成,一方面,高教事业的突飞猛进,为产业提供了智力和人才支撑,另一方面,这些蓬勃发展的企业,为大学城学子提供了科研、实训乃至就业的广阔舞台。
“通过人才的引进来反哺整个产业的发展,让我们这些在宜宾的企业落地生根更有信心,更有希望。”市人大代表林长海说。
活力之城在长江之头崛起
宜宾大学城航拍。(市科教集团供图)
如今,在三江新区3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然崛起一座青春之城、活力之城、产业之城。展望未来五年,三江新区将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创建长江上游沿江第三个国家级新区。
“三江新区的变化非常大,感受最深刻的就是这里的产业布局不是单个的,而是和产业进行了互动、互融。”市人大代表夏梦说:“人才和智力支撑,为宜宾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三江新区是宜宾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也是我们干事创业的大舞台。”列席人员黄自伟表示,要紧紧围绕省委“四区”定位和市委“六个样板区”要求,乘势而上,辐射带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未来可期。”
蓬勃发展的三江新区。(三江新区管委会供图)
“我们要培养更多的学子,为三江新区大学输送更多的人才,为宜宾的发展做出更大的新的贡献。”市人大代表刘建蓉表示。
来源:宜宾广播电视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