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些老手工艺正在渐渐离我们的生活远去,你还记得儿时的味道吗?背着书包,牵着小伙伴的手,蹦蹦跳跳的去买糖画。接过小木棍支起的糖画,很馋却久久舍不得吃… 这是小时候最爱的糖
那时候两边的转盘都是木质的,包括上面的转针,画也是直接画在上面的,可能并不是那么精致好看的模样,但却承包了我童年的欣喜!转盘上画有飞马、花篮、大刀、螃蟹、蝴蝶等图案……
记得小时候每次只要看到有卖糖画的,就会站在旁边望好久,还会跟小伙伴比谁的运气比较好,转出来的是什么,经常嘲笑对方,每次一有人转到板龙,周遭的小伙伴就会投去羡慕的眼神。
那个时候糖画转一次要5角钱,在那个年代对于我们来说5毛钱真的好贵!燃面才1.5元一两,土豆才5角一份,可是去转一次糖画就要5毛,只有零花钱比较多的时候才敢去,不然就只能买个2毛的糖饼。糖饼还可以拿着吹成小帽子的模样,所以糖饼也有一个名称叫“吹帽子”!
怀念小时候的味道 小学的时候校门口就有个老爷爷卖糖画,放学从旁边路过,即使身上没钱,都会站在旁边看,一是看有谁能够转到龙,二是觉得这个老爷爷真的好神奇,能够一笔勾勒出这样的图案。 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次问他:“爷爷,你好厉害啊,你是怎么画的啊。”他笑着对我说:“小妹妹,你要是每天跟我这儿学你也就会画了。”那个时候总觉得还很简单,现在看来没有点老手艺是根本画不出来的。
有得吃,有得玩,还有一点江湖气,这就是糖画,有的地方也叫转龙。转到什么画什么,亦糖亦画,可观可食。
每次和朋友说起糖画,总会有无数的回忆泛起,可是在宜宾现在已经很少能够看到卖糖画的了,只有在农村可能还能见到。为此我们也一直在留意周围有没有卖糖画的,想再看看这小时候的老手艺,想再尝尝小时候的老味道。
糖画,是一种传承 我是在天池公园门口看见卖糖画的李叔叔的,公园门口有好些路边摊,卖棉花糖的、炸土豆的、贩卖菠萝的……对比来看,他的摊面是那样的冷清,没有小时候小孩簇拥的场景了!一眼看过去就只有他兀自熬糖的背影。 “我可以拍照吗?”李叔叔欣然同意了,他语气平静的随口说道:“这啊!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听他这么说,我拿相机的手蓦然一顿,我原本以为:也许于他而言,这就是养家糊口的行当。可他的话无疑是在告诉我,他有着更深沉的坚持! 他今年49岁了,走南闯北了很多年,走过了许多许多的地方:乐山、峨眉、湖南、湖北……在此期间他在这些地方教了五六个徒弟,值得高兴的是这些人同他一样全都还坚持着这份工作!
他是喜欢这个手工艺的!糖画是他们家传手艺,他从12岁就开始学了,在这37年里他只做了这么一份工作。年轻的时候凭着这个手艺四处闯荡维持生活,现在没有了那么大的生活压力,他平时就忙忙家务,周六周天就会出来卖糖画!
万事开头难,他最开始学习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控制糖汁的浓稠;也不知道画的时候该从何处起笔;掌握不好时间没画完糖就慢慢凝固了;甚至也有不小心烫手的时候!每天反复烧糖、舀糖、画糖……空凭一句“喜欢”,为此付出的努力也许只有自己知道吧! 他的儿子没有继承这份手艺了的。他说他儿子不喜欢、没有耐心。糖画不是那么轻易能学会的,糖画比画画更难,因为糖和墨不同,温度和时间都要掌握好,并且心里一定要有谱,必须一笔即成,不能像画画一样,可以由浅及深慢慢填补!
再转一次糖画
李叔叔的糖画比外面还便宜,3块钱就可以转一次,上面写着“不要玩、耍”,这就更体现了糖画的江湖气息。“李叔叔,我也转一个吧!”我放下相机,掏出3块钱递给李叔叔。
手指滑动转针,盯着它不停转动,时隔多年重新体验了一把那种既紧张又期待的心情。缓缓停在桃子那一栏,突然涌上心头的失落让我不禁莞尔:真的就像回到小时候了! 将融化的糖汁盛出一小勺,此时,长柄勺成了李叔叔手里的一支画笔,随着手腕的倾斜,糖稀均匀地流在大理石上,简单几笔便画出了一只桃子,粘上竹签,再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来,一个糖画作品便握在了我的手里。
还和那时候一样,总是挑最边边角角的地方下嘴,舍不得那么快把这个糖破坏掉!入口还是记忆中的甜蜜,我想也许是因为那是我童年的味道,更是李叔叔坚持多年的初心吧!
现在,糖画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糖画来说,是很好的保护。希望糖画这种特色的传统手艺能够传承下去,能有更多像李叔叔那样的手艺人来保护和发展糖画。 让糖画能长久的存在在我们生活中,而不仅仅是记忆里…… 文|燕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