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戎州大地,焕发着绿意和生机,澎湃着动力和活力。 一个个重大项目建设工地上,塔吊林立、热火朝天;一家家企业车间内,生产线开足马力运转;一场场招聘会现场,企业与人才双向奔赴……宜宾处处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热潮。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宜宾视察,先后前往三江口、宜宾学院、宜宾市极米光电有限公司,了解长江流域生态修复保护、高校毕业生就业、企业自主创新等情况并作出重要指示,更加清晰地指出了宜宾发展所处的时代方位,更加精准地指出了宜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牢记嘱托,接续奋斗。 宜宾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来宜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以奋进之笔,在13000多平方千米的热土上,接续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宜宾答卷”。 生态优先 铸就高质量发展品质
 长江鲟野化繁殖试验 成功实现天然水域自然产卵并孵化成苗 (庄歌尔 摄)
6月6日一大早,宜宾长江公园人声鼎沸。因2023全国“放鱼日”增殖放流活动而聚集的市民,共同见证着一尾尾活蹦乱跳的鱼游向长江。
去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宜宾视察时指出,保护好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也是守护好中华文明摇篮的必然要求。四川地处长江上游,要增强大局意识,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坚定不移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 强化上游意识、落实上游责任、扛起上游担当,在宜宾市生态环境局党委书记、局长贾利华看来,答案就藏在一组“加减法”里—— 围绕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三水共治”,生态治理做“减法”,生态修复做“加法”,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切实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减法怎么减?宜宾先后对长江岸线上的天原集团、宜宾纸业、宜宾发电厂等企业进行整体搬迁或关停,拆除非法码头33座,取缔沿江砂石堆场92个,取缔了餐饮趸船43艘,退出占用长江岸线8.4公里…… 加法怎么加?宜宾历来重视生态修复,目前建成生态廊道约82公里,建成亲水节点、休闲驿站、公园15个,新增沿江绿地约300公顷…… 做好“加减法”,顶层设计是关键。去年,宜宾发布《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来宜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守护好一江清水、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明确,宜宾将开展十大行动,涉及长江生态保护与修复以及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防治攻坚、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城镇环保基础设施补短板、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保障提升、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安全保障等。 从顶层设计到高位推动,今日之宜宾,天蓝、水清、山绿、土净,一组数据可直观感受—— 2022年,城市优良天数285天,长江干流宜宾段II类水质达362天,较2021年增加10天;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稳定保持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3%…… 生态优先,铸就了城市高质量发展品质,也增添了宜宾人民幸福生活的成色。
 竹文化生态公园 (王宇 摄)
瞄准赛道 融入高质量发展大局
绿色生态增添了宜宾幸福生活的成色,产业转型则书写了高质量发展的本色。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说不要大的发展,而是首先立个规矩,通过立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发展适合的产业,实现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字字千钧,为宜宾产业转型发展指明方向。 2016年10月,宜宾市第五次党代会作出了“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决策,即巩固提升、做优做强传统产业,加快引进培育、做大做强智能终端、轨道交通、汽车等新兴产业。 随着凯翼汽车、极米科技、朵唯等多家新兴高端成长型企业扎根宜宾,新兴产业集聚成势。基于此,宜宾精准研判,将目光瞄准动力电池产业这一新赛道。
 东部产业园 (王宇 摄)
重大节点是在2019年,宜宾强势引入动力电池产业“龙头”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四川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宜宾。宜宾动力电池产业进入全面大发展期。
2022年,在动力电池产业初步构建起绿色闭环全产业链生态圈的基础上,宜宾又以光伏和数字经济产业为高质量发展加码。 如今,宜宾以绿色低碳为导向,正全力打造世界级优质白酒、全球一流动力电池、国家级光伏、全国同类城市领先的数字经济“四大产业集群”,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今年1—4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高于全省0.7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64.6%、动力电池增长15.9%、智能终端增长6.9%、酒类增长6%。工业基础和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持续向好不是一蹴而就,除了宜宾市委、市政府前瞻性思考所作出的决策部署,还在于科技创新不断为宜宾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习近平总书记在宜宾视察时强调,推进科技创新,要在各领域积极培育高精尖特企业,打造更多“隐形冠军”,形成科技创新体集群。 宜宾怎么做?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胡建军表示,“培育”是重中之重。
 宜宾市大数据产业园 (王宇 摄) 聚焦科技创新体集群,宜宾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高成长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推动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309家,去年6月以来净增109家。围绕动力电池、光伏等产业创新需求,引导并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研发创新平台,去年以来,宜宾新增了四川省动力电池创新联合体等14个省级创新平台,4家单位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培育”也是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工作的“重头戏”和亮点。 “我们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聚焦‘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引导企业走专业化道路,朝‘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方向发展。”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企业服务科科长罗昌勇介绍,去年以来,我市成功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0户,省级“专精特新”58户,创历史新高,实现量质并举。目前,宜宾共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0户,省级“专精特新”220户。 着眼产业转型升级,着力科技创新。 在加快以白酒、煤炭为代表的“一白一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宜宾抢抓国家“双碳”战略契机,在数字经济、绿色新能源产业等为代表的“一蓝一绿”新赛道上“加速跑”,积极融入全省、全国高质量发展大局。 人才支撑 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 5月15日,宜宾学院临港校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当天,四川省2023届高校毕业生宜宾专场招聘会在这里举行,220余家知名企业带来的4400余个优质岗位,为今年即将毕业的2.1万余名宜宾学子送上了“就业大餐”。
 鸟瞰大学城 (王宇 摄)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去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宜宾学院视察时强调,要进一步挖掘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学校、企业和有关部门要抓好学生就业签约落实工作,尤其要把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 宜宾学院党委书记蔡乐才介绍,为做好学生就业工作,学校从强化顶层设计,打造学校就业工作“聚合力”;强化指导服务,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强化困难帮扶,夯实重点群体就业“保障力”三大方面着力。 以精准帮扶为例,蔡乐才介绍,学校精准摸底确定帮扶对象,对711名就业困难毕业生开展“一对一”简历诊改、面试辅导,有针对性地推荐就业岗位。截至目前,宜宾学院2023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超过70%,重点群体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超过80%。
 大学生们正在宜宾市国有企业校园专场招聘会上寻求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庄歌尔 摄)
“宜宾从政策发力、岗位挖掘、职业指导、就业兜底帮扶、创新创业孵化等方面下功夫,就业创业质效实现稳中有升。”宜宾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6月以来,我市开展专场招聘近400场次,挖掘岗位近9万个,开展就业指导、职业规划、政策宣讲“进校园”近130场,全市发放创业补贴、见习补贴、参军奖励等各类补贴资金近4200万元、惠及高校毕业生1.4万名。
与此同时,我市指导在宜高校建立“五类”重点群体高校毕业生台账、开展“一生一策一导师”精准帮扶、持续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发放创业担保贷款……一项项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举措背后,我们能看到宜宾对人才的尊重与重视;也看到宜宾紧扣产业发展所需,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深度捆绑。
作为全国首批、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宜宾高标准建设宜宾大学城、科创城,目前在宜办学高校12所,在校大学生超9万人;入驻运行欧阳明高等院士(专家)工作站、产研院所等。
 在位于三江新区的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研究人员正在对新能源、新技术领域展开科研工作。(庄歌尔 摄)
如何有效将人才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人才红利,为宜宾高质量发展提供更“精准”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宜宾紧扣产业发展作答。
宜宾市委人才大学城局等相关部门围绕“一蓝一绿”产业发展需求,持续对接在宜高校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推进校企联合育人,双方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学生实训就业等方面开展常态长效合作,构建“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宜宾市数字经济人才学院、宜宾数字科技产教融合基地等实战型人才培训基地应运而生。 以产聚人,营城聚产。在追赶跨越、提质进位新征程上,宜宾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持“四化同步、城乡融合”,全方位、深层次推动高质量发展。 长江首城,未来可期。 来源:宜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