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加速推进动力电池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宜宾坚持协同联动,着力打造产教融合新示范,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与技术支撑。
产教融合 校企协同新路径
“当正极、负极脱离接触不良时,会影响电池的整体容量,所以我们的电池要压紧实......”6月6日,在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的新能源电池学院,一堂别开生面的专业课正在开讲。作为《锂离子电池的应用与实践》这门课程的主讲教师,樊青录以理论联系实际,给学生传授满足当下生产的、贴近产业一线的工艺流程细节,让学生真正做到“所学即能用”。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电池学院内,专业课正在开讲 刘瑶 摄
“主要是针对市场上常见的两种动力电池,给学生讲解下它的生产工艺流程,包括每个环节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便于学生将来更好地去产线上工作。”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电池学院专业内涵建设委员会主任樊青录说。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电池学院成立于2022年7月15日,目的是培养电池产业链“工艺一线”紧缺的高级技能人才。目前该学院围绕宜宾动力电池产业,开设了新能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从电池产业链上游锂资源提取、中游电解液方向、下游动力电池回收等方向,为宜宾培养高级技能人才。
“与行业的发展比较契合,对我们未来的就业也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谢文玮是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电池学院的一名大一新生,他介绍,学院开设的《锂离子电池的应用与实践》这门课程实用性、操作性都很强。
认真听讲的同学们 刘瑶 摄
除此之外,为了能培养出更加实用性的专业人才,新能源电池学院深入推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同四川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时代吉利(四川)动力电池有限公司、贝特瑞(四川)新材料有限公司、宜宾锂宝新材料公司等龙头企业均有密切合作,实现校企协同育人,为宜宾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培养了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成立至今,新能源电池学院已为宜宾相应的企业输出了约400名人才,岗位涉及电解液的生产、材料端的生产、电池端的生产。该学院规划在将来把学生的规模扩展到1500人左右,为宜宾市的电池产业源源不断输送高级技能人才。
产教融合 创新平台至关重要
以产教融合,“续航”宜宾动力电池产业,除了要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打造高能级的创新平台也至关重要。
2020年9月,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落户宜宾三江新区,依托清华大学的科研团队,围绕以动力电池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全技术链和产业链,协同川渝地区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力量,打造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和行业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创新平台。目前,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正围绕宜宾动力电池产业,开展6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分别是从先进的电池材料、下一代电池(固态电池)、高安全的电池系统、充换电、智慧能源以及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这6方面来展开研究。”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实验室主任李华锋介绍。
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 刘瑶 摄
据了解,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成立至今,开展了高安全动力电池开发、重卡换电系统、电动汽车低温续航、电池大数据建模、智能微电网、CTC滑板底盘动力系统等多个研发项目,承担着省市级科技项目10余项。截至目前,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已产生授权专利90项,现已在宜宾累计孵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企业近10家,科研成果与宜宾新能源汽车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与转化,并在多个新能源汽车企业中得到了应用。院士工作站还计划在5年内为宜宾市带来多家百亿市值的优秀企业,为宜宾市成为国家新能源创新高地作出贡献。
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内科研人员正在进行数据分析 刘瑶 摄
“今年还会在三江新区落地一个固态电池公司,也就是下一代的电池,能够兼具高比能、高安全的特性。”李华锋说,该电池公司将投资20亿。
产教融合 人才是关键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动力电池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业人才和高端智力支撑。
前不久,“就在三江,职等你来”三江新区就业进高校宣介会走进成都工业学院宜宾校区,通过开展专题宣讲,展现三江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良好的产业发展态势,推动高校毕业生扎根三江新区。
三江新区就业进高校宣介会走进成都工业学院宜宾校区 陈勇波 摄
近年来,三江新区通过深挖岗位潜力、开展就业活动、提升创业能力等方式,做实做细大学生就业服务。今年以来,三江新区通过线上线下齐发力,深入各高校开展多元化专场招聘会19场,累计提供优质岗位2.3万个,切实打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最后一公里”。同时,为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三江新区以培育、优化创业人才为突破口,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创业培训,今年已为99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培训,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
截至目前,宜宾已引进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10所、在宜办学高校总数达12所、在校大学生达9万人,还建成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宜宾上交大新材料研究中心等13所产研院。
大学城建设蓬勃发展 王宇 摄
宜宾还引导在宜高校聚焦全市“一蓝一绿”重点产业发展,调整设置动力电池、数字经济等关联专业85个,推动在宜高校、科研院所联合重点企业共建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0余个、博士后工作站5个、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6个,为宜宾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端技术人才。
此外,宜宾还积极推动邓中翰、欧阳明高、吴锋院士工作站(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与宁德时代等企业深度合作,建成川南唯一、四川首批动力电池创新联合体、产业创新中心和新能源汽车先进动力技术创新中心,四川大学宜宾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宜宾研究院等4家单位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双城”高校、科研机构获得国家专利825项,签订技术服务合同695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和全省唯一的“学教研产城”一体化试验区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
就业指导进校园 王宇 摄
宜宾市委人才和大学城工作局产教融合科科长王智表示:“我们将积极推动在宜高校联合企业共建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现代产业学院10个以上,建设市级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累计60个以上,累计开设订单班40班次以上、订制培养学生1200人以上,高质量培养一批企业需要、产业急需的紧缺人才。”
抢抓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机遇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
宜宾聚焦人才引领、创新赋能
产教融合正日趋显著、倍添新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