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条于两手之间环绕 须臾间 变化成一四方物件 农者称之为:背篼
文/五双
初见万叔叔是在去年4月,罗龙集市上。
那时,他身穿一件普通的黑色上衣,一条墨绿色呢绒裤子,翘着二郎腿休闲地坐在塑料凳子上等待着买主上门。在街上的众多摊贩中并不打眼,但他身旁4、5根笔直的翠绿色竹子与摆在他面前售卖的2个一大一小的背篓却在一瞬间吸引了我。
万叔叔是以编织背篓谋生的手艺人。
背篓方方正正的外形,错落有序的花纹,精致无瑕的做工...这些都在告诉我万叔叔一定是个心灵手巧的人。
抑制不住心里的好奇,我留了万叔叔的电话,想着等到闲暇时候能登门拜访,亲眼看看这些竹制品是如何编织而成的。
幸好,他依然在
即使要来了万叔叔的电话,但我却一直没有勇气拨通。总觉得因满足自己的私心,便上门叨扰,多少显得有些突兀。就这样,万叔叔的名字一直安静地躺在手机的通讯录,整整一年。
前不久与友人闲谈,偶然聊到了南溪现存的手工艺品这一话题。惊叹现今机械化批量生产,使得越来越多的原始手工艺被机械替代,以后可能再也见不到几十年前的一些手工物件了。而这终将消失不见的手工艺品里,其中就包括了背篓。
像是要急着证明仍然有坚持编织的手艺人,也急着求证手工艺人不会那么容易被替代。我拨通了万叔叔的电话,在知晓万叔叔仍旧在编织背篓后,我松了口气。小心翼翼地询问是否能让我在他下一次编背篓的时候采集一些照片,用于写稿。
没想到万叔叔欣然同意,并亲切地告知我他家中地址,第2天我便来到了位于柏木村万叔叔的家。
1天,只能编一个背篓
万叔叔家的院子里,摆满了各种形状的竹条。我进门时,万叔叔就坐在这些竹条的中央,神情专注的进行着手上的活计。
看着我好奇地盯着地上的竹条,万叔叔像是猜到了我心中所想,笑笑说:这些长长短短、宽宽细细的竹片,是用来编织背篓的不同部分的。
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去村里收购竹子,用于编织背篓所用。万叔叔说不是所有的竹子都能用于编织,适合编织背篓的竹子,只有我们本地才有。
编背篓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就算是万叔叔这样以编背篓谋生的老手艺人,1天也只能编完一个背篓。编背篓通常需要5个步骤,要想背篓质量好,每个步骤都不能蒙混过关,这样才能保证编出来的背篓能承受最大的重量。
// 划 竹 子 //
编背篓,首先要做的就是划竹子。
根据将编织背篓的大小,把一根圆圆的竹子,用柴刀(南溪人称棋刀)划成一片一片的。有长的,有短的,有宽的,有细的...
万叔叔划竹子动作,娴熟地让人惊叹。他根本不用其他的测量工具,全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将竹子破开,划成要用的形状。不一会儿功夫,地上就多出了数几十根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竹条。
// 编内胆、外壳 //
准备工作完毕,着手编织内胆与外壳。
竹子又硬,韧性又好,所以编背篓的内胆与外壳的时候,要用片地薄薄的竹条,这样才能将它们弯成任意的形状。
内胆与外壳的编织手法有所不同,内胆竹片与竹片之间,没有缝隙,编地很密。而外壳的中间部位则留有小口。
万叔叔说,内胆无缝隙是为了能让背篓盛放细小的物品,如大米、高粱之类的,而外壳上面的花纹只是为了在固定它的形状之后,看起来更美观罢了。
// 锁 口 // 将内胆与外壳合二为一,称之为:锁口。
万叔叔把内胆放进外壳里,用脚放进内胆的四个角边,使劲踩上几脚,力求让它们更紧密的结合。
之后,万叔叔又合着外壳的顶部,用剪刀把内胆多余的部分剪掉。再用事先划好的长处的细小竹条,仔仔细细寻着背篓顶部“缝”上一圈,将外壳与内胆固定在一起。
单是锁口这一步,万叔叔也需要花上整整1个小时。
// 上 翘 //
最费力的部分:上翘。
要说之前都是用巧,那么上翘便是真正要用力的时候了。上翘要用稍宽的竹片,以便于能更好地固定背篓的形状。
挑选好竹片之后,为了能竹片能弯成适合背篓的弧度,万叔叔从厨房里抱出来一堆“柴禾”,点燃后把竹条放在放在火上烤。约摸5分钟左右,竹条的韧性合适后,便开始着手“上翘”了。
为了节约一些力气,万叔叔先用尖锐的剪刀将上翘的位置挑松,再将“翘”的一端先插入背篓的一边,但不要急着一口气插进去。而是等另一边也进去一点后,再一起用力,往下压。左一下,右一下,直至完全与背篼底部合上。
因为太用力的缘故,明明是凉爽的天气,万叔叔的额头却溢出了晶莹的汗珠。他将原本戴在头上的帽子摘下来,随手放在一边。
没有了帽子的束缚,几根白发在青丝下格外显眼,额头与眼角的皱纹也仿佛更深了,但万叔叔的眼睛却格外有神,充满希望。那一刻,仿佛他编织的不止是背篓,还是在创造他最爱的宝贝。
// 上 绳 //
最后一步:上绳。
其实,说是上绳,实际上只是将上绳的位置给买主固定在背篓背部就好。这个位置用的不再是竹子,而是木头。
万叔叔将一根约30厘米的木头两端留出穿绳的地方,再用竹条固定住。至此,一个背篓才算是真正的完工了。
而需要花上一整天才能编完的背篓,才卖50元。
这一编,就是40年!
编背篓的手艺是万叔叔20多岁的时候同他妻子的娘家人学的。那时,只想着多学一门技艺傍身,可没想到后来却成了万叔叔收入的主要来源。
如今万叔叔63岁了,从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变成了年过半百的老人,可他却仍坚持编背篓。这一编,就是40年。
许是长时间与竹子打交道的原因,万叔叔的手上布满了老茧。看着竹条上细尖的“小刺”随着编背篓的动作不时划过他的手掌,我忍不住问万叔叔:不会害怕竹刺扎进肉里吗?
他说刚学编的时候,手掌经常会被刺扎到,然后自己忍着疼用针挑出来。有时不小心还会被竹条划伤,最惨的时候,十个指头没一个是完好的。但现在编了几十年了,“皮”厚了,手法也娴熟了,就不会再容易受伤了。
它们正在慢慢消失
万叔叔膝下有一儿一女,如今儿女们都已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生活。家里就万叔叔与妻子、孙子3人。其实他的孩子们都想要把我们2个老的接过去一起住,可我一边想着不能给他们增加负担,也舍不得离开我生活的地方,便一直不同意。
早上编编背篓,下午约着几个老家伙去茶馆喝喝茶打打牌,逢着罗龙赶场日便把背篓拿到集市上去售卖,这样的日子让他觉得充实又踏实。
当我问到万叔叔这么好的手艺,有没有年轻人来跟他拜师学习编背篓的时候,他沉默了许久,才开口道:其实罗龙街上之前共有4个编织背篓售卖的手艺人,可现在只有他一个了。
如今经济发展得好了,大量机械化生产的塑料背篓,使得手工编的竹制背篓价格越发低,以前能卖上100来块,现在只能卖50元了。所以大多人都选择外出打工了,更不会有人想要主动学了。
听着万叔叔略显苦涩的话语,望着眼前院子里堆满的还未破开的竹子,我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同样热闹的赶集日,同样的摆摊地点,同样精致的背篓...或许都在以我们看不见的速度慢慢消失。 而我只希望,他们消失的慢一点再慢一点...
文|五双 图|五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