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对于郭永艳而言,她可以笃定的是:“被需要是一种幸福。”
44岁的郭永艳是筠连县筠州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2017年,她加入筠州助残志愿者协会,积极组织、参与志愿者活动20余次,个人累计捐款40多万元,筹集社会慈善基金20多万元,奔走呼吁、发展社会各界志愿者100多人参加各项公益活动。2019年,她获得筠连县优秀志愿者称号;2022年,她当选第二届筠州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2023年,她入选宜宾市2023年一季度助人为乐“宜宾好人”。
2022年,郭永艳为孩子们送去“温暖包”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6年公益路,郭永艳感觉,自己的付出和收获一样多:在一次次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她获得了自我完成、自我满足,实现了自我价值。
起点:“需要被看见”
郭永艳公益之路的起点,源于她当时和高中大女儿的沟通问题——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多变让郭永艳觉得无法理解。在朋友的提醒下,她开始进行心理学的学习,先后获得育婴师资格证、小儿推拿师、健康管理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或专业培训证书。
随后,郭永艳将学习到的多项专业技能在公益活动中一一实践。
“郭妈妈,我想让你做我的窗户。”2019年,一名家庭困难的筠连县蒿坝镇15岁男孩这样对郭永艳说,“我不缺钱,政府给我的已经够了,我缺的是爱、陪伴和关心。”
这名男孩的家人皆有残疾,政府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筠州助残志愿者协会也参与其中。
郭永艳深受震动,随后她开启了对这名男生长达两年的心理陪伴。700多天的时间里,郭永艳不仅倾听这名男生的苦恼,给予他心理支持,还以身作则,带动他锻炼身体、撰写学习计划、看到自己的优点、树立生活的信心。
两年后,这名男生以超过原有成绩很多的名次考入了该县的高中。
这一次“心之旅”让郭永艳感受到了“心理救助”的重要性。除了给困难孩子物质帮助外,她发挥自己的特长定期为孩子们做心理疏导,义务为父母们开设家庭教育课和活动;她带领团队,平均每年为50多人提供心理疏导;还策划和参与关爱失独家庭、帮助留守儿童等多项公益项目,受益人次超过5000余人。
“被看见”之后,那些曾经熄灭的生命之光,一点一点地被点亮。
过程:“你是可以的”
公益之路并非一马平川,那些被搪塞、被误解、被怀疑甚至被质疑,一直都在。
除了家人的全力支持、伙伴的相互鼓励,郭永艳还在被救助对象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坚韧。
2022年,筠连县双腾镇一名50多岁的王姓老人遭遇了被迫卖房替子还债、祖屋和租屋先后失火,生活陷入困境。郭永艳和协会的伙伴前去核实时,发现老人家中连做饭的家什都没了。但老人并没有怨天尤人,只是在郭永艳说“你这段时间一定很辛苦”时流下了眼泪。
随后郭永艳和协会的会员立刻组织了对王姓老人的紧急救助。大家有衣捐衣、有物捐物,还筹措了一万多元现金以解其燃眉之急。居家生活初步改善后,得到帮助的王姓老人开始自救:他不仅开始售卖黑豆花、腊肉豌豆糯米饭等吃食,还租借了三轮车再赚一份力气钱。
生活渐渐稳定,王姓老人每次遇见郭永艳和她的伙伴们,总是热情地招呼他们吃自己做的小食。中国人传统的朴实和坚韧,给予郭永艳和伙伴们更多的感动和思考。
“我现在每天早晨起来首先给自己一个微笑;同时做好自己的日程表,每天复盘。”郭永艳在被救助对象身上看到了“积极”的正向作用,也不断用积极的心理暗示给自己充能:“你是可以的。”
这些积极的生活能量,随着一次次救助和活动的开展,像花香一样,芬芳四溢。
接续:“爱需要传递”
说起参与公益的心得,郭永艳总结的是公益需要参与者的爱心、时间、精力,强调的是“爱需要传递”。她和伙伴们,不仅聚焦个体困难、家庭困境,还关注更多、更大的群体。
2019年6月,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她心系受灾群众,走家串户,不辞辛苦,号召辖区居民、企业踊跃捐款,为灾区群众送去救灾物资20万元,看望受灾人员80余人。
2021年7月河南特大暴雨后,郭永艳联系上筠爱义工救援队的负责人,及时捐赠价值20多万母婴用品,并通过筠连县文明办与郑州文明办取得联系,当月就将物资送达当地安置点。
2022年,在筠连县残联联合支持下,郭永艳牵头组织助残志愿者协会在全县发起了一场公益助残“壹基金温暖包”爱心募捐活动,筹得善款50791.38元,兑换成“壹基金温暖包”366个,为儿童送去了温暖。
“我希望结识更多的同伴,在更多的平台上开展公益活动。”郭永艳说,自己和协会的伙伴们希望,能够将爱心更多、更广、更持续地传递出去……
来源:宜宾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