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7月,宜宾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114.34亿元,位居全省第三位,较2020年同期增长30.4%。
自2020年3月以来,宜宾单月外贸已实现连续17个月同比正增长,对外贸易交出这一系列“成绩单”的背后,宜宾外向型经济经历了哪些发展历程?又有着怎样的发展秘诀?
在屏山县经开区浙川纺织产业扶贫协作示范园,宜宾天之华二期项目生产车间新引进的28台涡流纺纱机正在高速运转,一根根棉条从纱筒经过机器变成各种产品,这些纱线产品将从这里走出国门,走上国际市场。今年1-7月该企业实现出口额3368万元,激增12.7倍。
借力东西部扶贫协作,“山海模式”让屏山县经济社会实现飞跃式发展,特别是从无到有的纺织产业,让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屏山县纺织业进出口总值达9290万元,同比增长80.02%,其中,出口总值达9205万元,同比增长192.13%,出口增速位居全市前列。
如今,已有35户像天之华这样纺织企业在园区落地投产,逐步实现了从纺纱、织布到制衣全产业链发展的蝶变,昔日“国贫县”,如今阔步走向南向开放的最前沿。
“80后”的王亚锋是宜宾进口粮食口岸的一名海关监管人员,主要负责对进口粮食的检疫检验工作。近日,记者在宜宾进口粮食监管场所内看到,20多个集装箱490吨的进口高粱,就是通过水运从澳大利亚直达宜宾。
“2012年以前,我们没有对外开放口岸,没有进口粮食的指定监管场地,那时企业需要的粮食都是从上海、江苏等沿海港口清关以后,再通过汽车长途运输到宜宾,物流成本比较高。”王亚锋介绍,如今,宜宾的企业不仅在家门口就能用到优质的粮食,同时,该进口粮食指定监管场地还可以辐射到滇东北,满足周边用粮企业的进口需求。
截至目前,已有145批次共8.6万多吨优质低价的粮食通过宜宾进口粮食口岸直接进口到宜宾,尤其是今年仅1—8月就进口了1.3万吨,有力的促进了产业发展。
宜宾进口粮食口岸只是宜宾建设对外开放平台、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一个缩影。
从无到有、从功能单一到功能不断完善,宜宾对外开放平台先后经历了从宜宾港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到宜宾保税物流中心(B型),再到宜宾综合保税区获批。
宜宾海关党委委员、副关长叶超表示,宜宾外向经济从2016年起开始蓬勃发展、快速腾飞,离不开本届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不断推出各项优惠政策,启动各项优惠措施,吸引了大量沿海高素质、大体量的企业到宜宾落户发展。
2016年以来,随着“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宜宾的对外贸易也从最初的白酒、茶叶、化工原材料,走上了以智能终端、纺织业、机电配套产品等为代表的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新发展路径,其出口也了保持快速增长。
截至目前,宜宾已与全球103个外贸伙伴建立了贸易往来,特别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潜力在持续释放。
下一步,宜宾市将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抢抓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政策机遇,进一步扩大南向开放,深化与协议伙伴国家、地区贸易往来,促进与东南亚、“一带一路”沿线、南向开放国家、地区双边贸易额稳步增长。
来源:宜宾广播电视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