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宜宾-四川练团子

标题: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打印本页]

作者: 是清英    时间: 2024-9-3 14:43
标题: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来源:学习时报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典故出自《元史·许衡传》。《元史》记载,许衡与人们为避战乱一起逃难,经长途跋涉,加之天气炎热,众人感到饥渴难耐,突然发现路边有一棵梨树,便纷纷摘梨以解饥渴,许衡却独自坐树下乘凉。有人疑惑地问许衡说:“你怎么不去摘梨吃呢?”他回答说:“那梨树不是我的,我怎么能去摘梨呢?”那人又说:“如今兵荒马乱的,这棵梨树恐怕早已没有主人了,又何必介意呢?”他严肃地说道:“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此言看似简单,却蕴含深刻的做人道理。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意味着一个人有足够的修为和定力,守得住自己的本心与操守,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定意志,排除外界一切干扰和诱惑,不为欲望所惑,不为外物所役,不被名利所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炫于五色之惑,始终不逾越做人做官的原则和底线。

“心者,身之主也”。儒家认为,心是人的主宰,人的一切想法和行为都生发于心,受心的指使,正所谓心正则人正、心邪则人邪。一个人只有心正,才会做到行端。否则,会有邪恶来扰。如朱熹说:“心者,万事之原也。人之一心,得其正,则事事皆得其正。心或不正,则无一事得由于正。”儒家重视个体修身,主张从天子到庶人以修身为本,尤其强调“正心”是修身之本,认为修身要“先正其心”,从人的内心去着眼,不断向人的内心发掘,通过“为仁由己”的自我内在努力,唤起内在的“本心”“良心”“善心”,即孟子所说的仁义礼智的四心、四端。作为教人“初学入德之门”的《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前一个“明”是彰明、发扬之意,后面的“明德”是指光明正大的美德,即人天生的本心、善心。儒家教人成人(仁),就是期望通过人们不断彰显、发扬自我内在的本心、善心,让民众革旧图新,达到道德修养“止于至善”的完美境界,实现孔子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自觉。

《大学》说:“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所谓“诚其意”,就是不自欺、不欺人。朱熹将“诚”释为“实”,将“意”理解为“心之所发”,认为“诚意”就是“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人都有仁义礼智的本心、善心,儒家要求人们挖掘自我仁义礼智的本心、善心,以彰显其内在的“良知”。在现实生活中,人往往会被个人欲望、社会不良现象等所裹挟,其所具有的本心、善心常常会被外界遮蔽,失去自我,自欺欺人而不知。如孟子曾用“牛山之木”比喻人的本心、善心,如果总有人用斧头去砍伐,或总有人到这里放牧牛羊,人本来的善心就会逐渐消亡。只有对其本心、善心持续存养,方能保持本心、善心,做到心有所正、心有所向、心有所主,使其心不被外界所诱惑所役使,做到“自我心存道,外物少能逼”。做到诚意不欺,必须具有“慎其独”的修养功夫。在独处没人监督的情况下,保持戒惧、谨慎不苟,严格管住自己的行为。


作者: 周o7r    时间: 2024-9-3 16:04
管好自己




欢迎光临 大宜宾-四川练团子 (http://dayibin.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